“港独”的经济基础在哪里?

2016-11-07 14:12评论关闭Views: 595

gdjc

本土、自决两派经济政纲考

9月4日结束的立法会选举,希望摆脱中央影响的“本土派”和“自决派”各取三席,两派全部得票分别占10.96%和8.02%(加上落选参选人)。对比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在7月的调查,数字上十分接近。

“本土派”认定香港是一个民族,要求“民族自决”及“全民制宪”,青年新政的游蕙祯和梁颂恒,及热血公民的郑松泰属于该派;“自决派”则主张“民主自决”,认为香港应“完全自治”,成员包括香港众志的罗冠聪、独立的刘小丽及朱凯迪。

这六位“新贵”在政治上的立场固然值得关注,他们在经济上的立场,也变得越来越值得讨论。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需要立法会的审核及通过,最大党派民建联在地区直选获得的议席不过是7席,因此,这6人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纵观两派经济政纲,“政治决定经济”的意味都十分浓厚,为了达到香港独立或者完全自治,两派都希望建立一个独立于中国内地的经济模式。

土地与农业

土地是香港政治和经济最大的问题之一,政府收入有约15%来自卖地和补地价(最高是利得税和薪俸税约40%)。两派讨论土地问题时,却将焦点集中在香港是否能够“自给自足”上。他们的考虑是,香港的食水和蔬菜依赖大陆,一旦独立或自决,可能会面临内地“断水断食”的局面。

对此,青年新政主张“有效增加农业自给率”;香港众志的罗冠聪政纲中列明“打击囤积农地,荒废农地全面复耕”;独立的刘小丽主张“提升食物自给”;社运人士朱凯迪的政纲,更主张食水和蔬菜要“自给自足”。

值得一提的是,朱凯迪是一个“苦行僧”式的人物,常年关注新界土地问题。他在新界西选区以8.4万票当选,占该选区13.94%,是新界西第一高票的“票王”。在接受访问时,他表示:“一个地方要维持自主,需要考虑基本物资供应能否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给,而1997年后的香港,被纳入珠三角规划范围,以削弱香港的自主,方法是消灭‘乡’,令乡郊从此失去农业。”

根据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资料,本地的农业生产总值在2015年为9.4亿,农作物占2.9亿,牲畜占2.5亿,家禽占3.9亿。平均每日生产蔬菜41公吨,生猪235头,活鸡11,100隻。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小,但是以蔬菜来说,本地农产供应全港所需蔬菜只占1.8%,使用的耕地为287公顷。

按比例计算,要真的做到蔬菜自给自足,可能需要1.6万公顷土地才足够,香港总土地面积却只有1,107平方公里(11万公顷)。加上,香港有约40%的土地是郊野公园,本土、自决两派同时反对开发郊野公园。地从何来?随着他们当选,将会成为一个难以迴避的问题。
对此,朱凯迪批评地产商囤积农地数量惊人,全部用作投机,等待发展成为豪宅。香港众志的政纲则表示2014新界荒废及被囤积农地占 3,843公顷,只有726公顷属活跃农地,故此主张复耕荒废农地。刘小丽计划设立农地空置税。青年新政则主张发展天台耕作,减少对土地的依赖。

就算上述措施全部实施,要想满足香港人日常的食物需要,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于是乎,减少人口也成为两派的主流意见,本土派的青年新政建议设立移民入籍试和开征陆路离境税。热血公民主张修改基本法24、36条,旨在恢复陆港人口区隔,保证只有香港永久居民才可以享用社会福利等等。自决派除朱凯迪没有触及这个议题外,其他两位逻辑也相差无几,例如香港众志主张发展统一的“移民计分制度”,刘小丽主张取回单程证审批权等。

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

同理,在发展方面,两派都主张停止大型基础建设工程,不仅仅为了省钱,而是希望造成陆港分隔。刘小丽政纲说得最清楚明白:“大白象基建正打破我们的边界自主,我们的财产直接从库房输送到红色资本手上;从地理上,新界东北发展、大屿山发展计划等,都是打破我们的边界,做到深港同城化,令香港变成中国大陆普通的城市。”至于大型基础建设会带来多少直接和间接效益,贸然停止大型基建又会造成多少失业,都不在其政纲之内。

另一方面,将焦点集中在分配上,对香港的金融、地产持批判态度,也是本土、自决两派一大特色。其中香港众志批判由金融地产主导经济发展,造就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容易向政权靠拢,令香港更难实现自主,主张发展社企经济(社会企业);刘小丽认为要限制大财团大地产商的垄断,如对炒卖、囤地等活动征收惩罚性税项,主张开放公共空间,让居民能够自办墟市;青年新政主张向大企业征收额外利得税,开征空地及空屋税,防止发展商囤地等等。

有观点指,本土、自决两派“创意十足”,一定程度打破了香港政坛的闷局,某些议题确实能够反映香港基层百姓的困苦,不过这些政纲是否可行,会造成多大影响都值得商榷。学者蔡子强认为“政纲是现代选举之理性及民主的基础”,强调参选人的政纲不能空泛,以便公众可以监督“议员往后之表现”。因此,政纲不但比发表文章、接受访问重要,甚至比日常行为更重要。“打倒官商勾结、反对地产霸权”的口号谁都能喊,怎样操作才是关键,因为选民其实不能通过口号和立场向候选人问责。

两派的“新贵”都是藉着“港独”风潮第一次进入立法会,没有政党研究部提供政策理论的支持,不能断定日后没有改善空间。在目前的政治环境下,他们有一定情绪也可以理解。不过,轻视经济发展规律,政治立场先行的风格一旦持续,却有大跃进时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前车之鉴。是否能够强化政策研究的能力,推出符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政纲,都是将来四年任期对他们的重要考验。

文•李炘  作者系香港轻新闻总编辑

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