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北九州看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之路

2017-02-10 11:01评论关闭Views: 194

eb

近年,常有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的环境模范城市北九州市。北九州市1963年由九州北部5个中小城市合并而成,是日本重要煤炭资源地,也是日本重工业的发祥地。在战后经济高度成长时期(1950~1970年代),九州北部作为日本四大工业地带之一,也经历了高速发展。但重化工企业的排放物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水域,北九州一度成为以“7色天空”和“死海”闻名的日本污染城市的代表。

而到了1990~1992年,北九州市却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评选为世界“环境500强城市”和“环境首都”。同时,因为北九州致力于发展环境产业,2012年被日本政府评为“环境未来城市”。从往昔一个重污染城市蜕变为一个环境优美、环境产业享誉国内外的模范城市,这样的巨变是如何实现的?对这一问题,82岁的北九州前市长末吉兴一(现任亚洲成长研究所理事长)做了如下回答。

首先,归功于以女性为主体的市民环保运动。当时,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率先挺身而出说“不”的,是以中青年妈妈为主的女性团体。她们积极组织街头演说、纪录片制作等活动,以“还我蓝天、保护孩子”的真情诉求,推进了北九州乃至日本全国的环境保护运动。

其次,得益于中央政府和国会及时推进环境保护立法。在环保运动和社会舆论的推动下,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初,日本国会相继通过了有关防止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弃物处理等公害防止法。此后环保法规不断补充完善,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权威的法律依据。

第三,北九州市政府的重视和努力。1960年代以后,历届民选市长都把市民关注的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在重大污染治理项目和环境产业发展战略上,经常亲自挂帅,带领官员全力以赴。由于地方政府与企业(几乎均为私有)之间没有直接经济利害关系,在推进环保事业和环境产业过程中,市政府可以发挥完全公正的监督、协调职能。

第四,要感谢企业的协力和创新。日本企业一般都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地  域共同体意识。1960年代前,企业家们以创造就业、带领员工增产增收为荣。各类环保法规实施后,企业逐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一致以污染环境为耻,积极导入环保技术或改良设备。短短几年内,乱排放、超标排放等行为就逐渐消失了。一些无法达标的企业则选择了关停并转,很少发生与政府对抗的过激行为。可以说,除了法规的硬约束,日本社会的“耻文化”与遵守社会秩序的文化传统,对企业的道德约束也很有效。

更值得称道的是,北九州部分企业不但没有把环保要求当作负担,而是将此看作新的商机。过去50来年,在崇尚环保与清洁的理念影响下,包括污染处理、卫生设备、产业机器人、清洁能源等在内的北九州环境产业不断成长,弥补了重化工业衰退带来的就业机会减少。比如,总部在北九州市的东陶(TOTO)已经成长为占日本国内市场份额6成以上的高科技卫生陶瓷设备公司。其温水冲洗电子坐便器从日本逐步普及到了东亚、北美的大城市,带来了世界性的卫生文化革命。

毕业于东京大学的末吉先生原为日本建设省土地局长,1987年当选北九州市长后,连任5届(20年)。任中,为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分税制等方面提供过许多有益建议,时任总理朱镕基也曾两次当面听取他的意见。据他观察,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相关法规也已逐步建立,各级政府领导中不乏贤才,工作也很努力。但是最近20来年他访问中国时,眼见城市环境状况却并未改善,甚至每况愈下。他常常发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对照、借鉴后可以看出,中国要真正改善城市环境,在社会舆论的监督、政企关系的调整、企业文化的重构等方面,都必须跨出新的一步。

文   戴二彪

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