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还是逆流?

2017-02-10 11:13评论关闭Views: 242

xgbh

2016年的英国公投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两件大事,都被视为反全球化或本土化的胜利。“黑天鹅”之所以震撼,是因为发生在一般公众意料之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范围,各种不同程度的本土派都在蠢蠢欲动,不断冲击过去的主流社会。问题在于这种冲击是昙花一现,还是彻底改变全球化的进程?

和英国脱欧不同,美国大选并非全球化和本土化之争,希拉里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也不买账,表示“会终止任何扼杀职位或压低工资的贸易协议,包括TPP”。她也主张对中国征收更多的关税,这些都在特朗普发布类似的经济政纲之后三天才公布。以希拉里的政治智慧和选举班底的研究实力,自然不会不知道“拾人牙慧”的弊端,何况希拉里任国务卿时,还推动韩国和哥伦比亚达成协议,结果被共和党旧事重提大造文章。希拉里出此下策,恐怕反映民主党内,本土化也已经成为主流。

美国是过去全球化当之无愧的领导者,本届共和民主两党候选人却都是本土派,足以令人震惊。

全球化已经失败过一次?

此番乱局下,各方都在寻找一个具说服力的解释。近日,香港国际关系学者沉旭晖引用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2001的著作《全球化的终结》,从贸易、资本、人口这全球化三大支柱进行观察,发现在19世纪晚期,“全球化”程度早已颇深。贸易方面,1913年出口占英国GNP30%,德国也有20%,二战后直到1980年代才得以回落;资本流动方面,当时的固定国际汇率制度,令资本管控政策形同虚设,资本可以迅速跨越国界,其程度至今仍未重现;移民方面,当时更是世界人口迁徒的黄金时代,国籍还未成为人口流动的阻力,1871至1915年间,一共有3600万欧洲人向亚洲、美洲等“新世界”移民。

当时精英也和现在一样,认为互联互通只会加速,逐渐终止战争,永续和平繁荣。然而1930年前后,全球化进程停滞,随之而来的是“大萧条”和世界大战。詹姆斯认为,战争只是导火索,那时的欧洲各国都没有办法通过内部立法和经贸政策满足国民期望,纷纷将国内问题归咎於“外国势力”,最终“当国与国之间的隔阂逐步加深,战争就不再是不可能之事”。

詹姆斯的格局显然比其他诸如全球化不够深入、本土派只是意外等论调高得多。在2009年的另一本著作《价值的创造与毁灭——全球化的周期》中,詹姆斯以经济学家约瑟夫•史彼得(Joseph Schumpeter)的“创造性毁灭”的概念,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全球化总是遭遇失败。詹姆斯认为“创造性毁灭”破坏了进步所必需的真正价值。创新和增长取决于金融,而后者会造成阶段性的、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崩溃。

回顾全球化历史,自二战结束后,全球化已经开始萌芽,冷战结束之后进程加速,到2000年左右达到顶峰,又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备受质疑。诚然,任何政策都会有弊端,也不会有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经济或政治主张,出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一点也不足为奇。但本土化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吗?或者说,历史的主轴到底向何处倾斜?同样,应该也可以从贸易、资本、人口的框架分析。

本土化并非全球化的替代方案

如今提到纳粹,可能只联想到白人至上、屠杀犹太人和反共产主义,可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反复强调的其实是资本流动。他最著名的论断是:“我对德意志发展的途径认识得十分清楚,所以最艰苦的奋斗,不在对付敌国而在对付国际资本主义。”

在这个前提下,外国竞争几乎被消灭干净。而贸易壁垒和外籍劳工的严格限制,则是纳粹经济的重要特色。在德国占领区内,除了抢掠战略物资外,纳粹实行严格的贸易壁垒,导致占领区和附庸国黑市盛行。而纳粹对外籍劳工的限制更是史无前例,将劳工划分四个等级,制定相应规定和待遇,甚至不允许德国人和外籍劳工发生性行为。就算没有战争的失败,纳粹的经济政策也不可能长期存在,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作为全球化的一种替代方案明显是不及格的。

而共产党的计划经济,虽然在理论上不反对自由贸易和外籍劳工,但是在实践当中也困难重重。共产主义最著名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但因为各种政治因素,外籍劳工的迁徒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被誉为东欧版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以经济区域整合和合作为主要目标。但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全球化会推倒重来吗?

上一波的全球化浪潮,更准确地说是最后一波的殖民化,1900年左右欧洲列强几乎已经瓜分了整个世界,和今天的局势确实不能简单地比较。正如梅龙尼所说,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非没有作用,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居美墨西哥人回国追求更好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美国在二战之后逐步建立的经济体系从未消失,资本主义的扩张天性也不可能消失。此时出现的本土化,更接近一种安抚国内不满情绪的权宜之计,两党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是在为美国争夺全球市场争取最好的条件。故此,虽然全球化在短期内无可避免会遭遇到挫折,历史的主流却依然是全人类的合作,这种大势,恐怕不是一两场选举、个别国家退出贸易圈所能阻止的。

文  李炘   作者系香港轻新闻总编辑

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