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4.0概念对工业升级的启示
自18世纪以来,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变革。它们分别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化革命,以电机为代表的电气化革命,以及以电子设备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历次的工业革命不但催生了新技术和新产品,更从根本上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动了经济增长,以至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成为世界霸主,从而改变国际格局。
德国政府于2013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先提出了“工业4.0”概念,意图为提升德国工业竞争力,引领新的一轮产业变革,并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从目前德国当地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工业4.0的目标并不是创造新的工业技术,而旨在“智能生产”,强调所有生产单元形成网络,所有信息即时共用,工业系统将获得从收集来的大数据中最大化生产价值。以物联网为基础,实现人、物、网络、系统的对接,运用强大的电脑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对生产行为进行成本、品质、能耗及产能等各方面的优化。
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业4.0的时代,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基础的工业系统,将会把传统的技术与IT技术相结合,使得每一个生产单元都有自主的智能,整个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灵活。每一家工厂,每一条流水线,甚至每一道工序的运行负载、工作状态都一目了然,非满负荷工作的可以出售自己的空閒负载提供服务。需要维护的,则可以立即做出反应,其理念类似于如今的“云计算”服务,只不过服务不再只是数据的处理计算,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行为。
当智能工厂的灵活性足够高时,就可以实现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生产。通过贴在产品上的射频标签,工厂能够识别定制该产品的详细信息,同时进行相应的生产操作,私人定制将快速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工厂智能化了,它所生产的产品当然、也必须“智能的”连接进入物联网中,并即时共用采集的信息,或者反过来读取、利用网络上的大数据,优化自己的服务。
当然仅仅出现智能生产和智能产品,显然还不足以引领一场产业革命,工业4.0也必将对我们的商业模式、经济秩序产生巨大的影响。从Gmail的大容量邮箱彻底改写电子邮件的游戏规则,到WeChat的出现强烈冲击传统的SMS业务,再到电子商务的掘起,重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新技术和新概念对人们生活的改变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各行各业都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变革中颠覆与被颠覆。
例如,在产能普遍过剩的今天,为什么还需要优化生产效率呢?答案就是,简简单单出售产品的模式正在快速被“卖服务”的模式所颠覆。汽车厂商将能够获取车辆使用中的一切状态信息,如各个部件是否正常、磨损老化程度如何等。我们可能不再需要定期的保养,数据将提示最佳的维护时间。出了故障可能不再需要专业的维修人员,数据分析将给出最权威的判断,这些都属于增值服务。亦或者,智能可穿戴设备收集的生理指标和健康信息,虽然对生产者本身意义不大,但是厂商却可以利用大量的用户数据进入医疗、保险等领域,提供额外的健康服务,上演又一场跨界好戏。经济行为中简单的成本控制理论可能将被改写,盈利的目标将主要靠持续性的服务来完成。
工业4.0所定义的世界,是一个一切都被精确的数据所描述的世界。人类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将被机器所取代,伴随而来的是对劳动力市场的深远影响。对于德国这个劳动力少而精的发达国家而言,无疑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这场变革,才能有机会不断提升技术品质,而对劳动力成本显着更低的国家製造业保持优势。
根据BCG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研究,工业4.0将对不同的职业产生影响。根据他们的数据,到2025年,德国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工业4.0时代。届时将产生约35万个全新的职业岗位,包括:数据分析科学家、新型IT工程师以及人机系统研发设计人员。同时,61万个低端岗位的生产操作员,包括高重复性岗位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人机协作岗位。总体看来,在劳动力市场此消彼长的影响下,德国届时将有96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出现。
德国依托它的世界领先制造业水准,率先提出以智能工厂为核心的工业4.0方案。不难看出,工业4.0的核心在于数据,而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尚不能利用当前的网络技术进行高效的传递。可以预见,通信标准的制定者,不管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必然在这个进程中领跑,其他人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 “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本刊特约记者 赵健裕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