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定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8-01-31 13:19评论关闭Views: 101

zhongdegnshouru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说都面临着怎样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挑战。

何谓“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在2007年主题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次提出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警示,指出“中等收入国家受到低收入国家低工资竞争者在制造业和高收入国家创新在快速技术变革行业的双重挤压”“比起较富或较穷的国家来,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后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被用来类比拉丁美洲以及若干亚洲经济体的困境:一些前期增长迅速的低收入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准后,经济增长会陷入长期的停滞或回落,在经历了较长时间后仍不能进一步发展为高收入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菲律宾以及中东多国便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例子。大野健一根据亚洲和拉美经济体发展历史经验,认为经济体可以通过外资引进、规模扩张、技术吸收和技术创新的方式完成五个阶段的产业赶超,但是很多经济体由于无法提升其人力资本,无法完成技术吸收进入第三阶段,这种“天花板”现象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亚洲发展银行则将“中等收入陷阱”定义为“无法与低收入、低工资经济体在出口制造端竞争,并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创新端竞争,这些国家无法及时从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资源驱动型增长转变为生产力驱动型增长”。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将“中等收入陷阱”描述为:达到(中等)收入水准,(一些)国家从历史上在发展中出现一系列新挑战,导致低增长而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为“中等收入陷阱”定义为“高速增长经济体停滞在中等收入水准,并无法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现象”,其本质是“增长放缓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突然性巨大且持续的波动背离于条件收敛下预期的增长路径”。虽然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并不统一,但其基本涵义是描述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迈进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现象。因此“中等收入陷阱”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增长及其动力问题,从中长期增长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增长缺乏新的动力。“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在学界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但也正是反复、激烈的学术争论,使这个概念成为社会普遍知晓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国也引起了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一个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200美元的贫穷农业国成长为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43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定义的标准,中国成功晋升为中等收入国家;后又经过5年中高速增长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国在近一代人的时间内,几乎取得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成就,但同时也在极短时间内积累了西方国家经历过的腐败、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而且中国同时也面临着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等压力,经济增速开始放缓。那么,中国会不会也像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国家那样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採取措施儘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在业界和经济学术界被广泛提及,而且在政策界也备受关注,进入“新常态”后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

财政部长楼继伟在2015年“清华中国经济高层讲坛”上表示,现在中国关键的任务是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由于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来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要实现6.5-7%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要求我国在未来5至7年时间裡,做好全方位改革,解决市场中仍然存在的扭曲。2017年5月,许小年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的演讲中也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处于一个很关键的转型期。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似乎也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但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正视“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实践中面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深刻调整和变革等,审时度势,深入思考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用的新发展理念;将改革开放看作“伟大觉醒”“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习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在这种坚韧努力下,各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起来;致力于打通“最后一公里”,改革局面在奋力前行中积厚成势;全面深化改革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准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彰显。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时代规划。他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习近平指出,既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准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将陷阱变为通途,不能坐而论道,不能等天上掉馅饼。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捨,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品质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品质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品质作为主攻方向,显着增强我国经济品质优势;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大力度支援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我们相信,未来纸要务实奋斗,挑战将变机遇、陷阱将变通途。这将是中国之幸运,也将作为榜样和例证,给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希冀和光明。

 

作者王灵桂系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