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1802-03期总编手记:中国文化市场潜力巨大
将文化作为产业加以看待,并写入政府文件,还予以政策扶持,这在中国也就是二十来年前的事情。虽然是改革开放后多年才起步,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大有异军突起之势。
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社会发展在先,文化产业发展在后,这正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国际上一般认为,当人均GDP 达到3000 美元以上时,文化消费需求便开始大幅增长,而中国目前人均GDP 已超过8000 美元,中国文化消费的高峰期已经来临。
由于中国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也一直被西方国家所主导,中国文化产品的供给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在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一般高达18-25%,而目前中国这一比例还不足8%。据中国商务部提供的信息,2013 年中国实际文化消费已超过1 万亿元,但实际消费潜力高达4.7 万亿元,消费缺口为3.7 万亿元。
在中国,优质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一直存在很大差距。例如,中国有大量优秀神话故事和古典小说,完全可以製成优秀动漫,既满足国内市场,又可推向世界,但中国电视荧屏上最能吸引孩子们的依然是日本的奥特曼、美国的变形金钢等外国动画形象。除多年前出产的《喜羊羊与灰太郎》《黑猫警长》《葫芦娃》等取得较好收视率外,近年来再无引起强烈反响的优秀动画片。
落后意味着潜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前景是美好的,其释放的商机将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后,精神文化需求必然快速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自2004 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速超过23%,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按各方预测,到 2020 年中国GDP 总量将达到16 万亿美元,若按文化产业比值占GDP 为25% 计算,那麽届时中国文化产业将达到4 万亿美元的巨大规模。
在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面对市场与政治两方面的挑战。文化市场毕竟不同于一般市场,它相当程度上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如何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保证主流意识形态不受侵蚀,这是对执政党的考验。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允许由市场主导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又要维护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并符合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这不仅是对党政主管部门的挑战,也对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提出了极高要求。
文化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从市场契约的角度看,它是商品;从产品的属性看,它又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因此,要想使一件文化产品取得商业上的成功,首先必须做到其精神和思想价值观得到公众的认可。这是由文化产品的性质所决定的。比如一部电影,如果其思想内容明显违反大众普遍的价值观念,挑战社会普遍的审美倾向,不仅难以取得市场成功,甚至还会遭到受众的排斥与抵制。
作为文化产品的最高境界,它在审美趣味上应体现当代性,在精神内涵上应突出民族性,在表现方式上则要兼具国际性。如能在这三方面实现完美结合,文化产品不仅可以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更可为打造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添砖加瓦,助力中国走向世界。
文:胡后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