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贫富分化
近期,日本政经界频繁发声指出日本社会贫富差距正在逐年增大。长期的经济低成长导致中产阶级的陨落,贫困圈正在加速扩大到日本中间阶层。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没钱可花”。这与我们大家通常所认知的日本有点格格不入,日本真的是一个贫富分化严重的国家吗?
日本无力消费的年轻人
2017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与日本经济界、学术界有志之士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不安的个人、呆滞的国家》。该文章把日本目前存在的贫富分化问题列为首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在该文中,专家与政府同时呼吁日本国民需改变现有的价值观,在低迷经济中追求“经济成长以外的幸福”。比如,高龄者不应该仅从社会保障制度中寻求庇护,更应该寻求经济成长以外的成就感。同时呼吁民众“积极消费,转变消费观念”。
然而,这样的观点却并不能得到普遍认同。许多人指出,日本目前存在的结婚难、生子难、消费难等问题,仅从“精神”方面探讨是毫无益处的。呼吁年轻人改变婚姻观念,改变消费观念尽管能起到一定止损作用,但却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和难题的核心。结婚率提高的核心关键点在于雇佣制度的安定与否。在目前日本年轻人普遍的想法中,如果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则没有信心去开启一段新人生,去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发表的未婚率统计表来看,日本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未婚率逐年攀升。其中值得注注意的是,正式工与派遣工的未婚率差距尤为显著,没有保障的派遣工的未婚率要远远高于正式工。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改善结婚率低的问题,核心在于解决“物质基础”,而非依靠“观念转变”。
目前日本国内市场的消费情况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花不起钱,买不起东西,消费内需萎靡不振,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个人所得”。当个人收入无法提高时,自然会控制巨额支出,比如房产、汽车等资产投入。如果一旦成为房奴,背负债务,又会控制日常消费开支。收入窘迫的背后带来的是消费观、婚姻观的转变。日本年轻人结不起婚、买不起房已然成为现实。“追求经济成长以外的幸福”这样的口号,从侧面就能反映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日本政府面临的窘迫局面。但要改变日本经济现状,光靠口号与“观念转变”无异于天方夜谭。
日本贫富分化远超想象
《朝日新闻》去年对日本3000名18至19岁年轻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70%。根据调查结果,59%的人认为日本社会贫富差距过大,56%的人认为即使努力也得不到回报,对社会状况持负面态度的人超过半数。
另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关统计显示,日本的相对贫困率达到了15.6%。纵向对比,日本1985年的相对贫困率为12%;横向对比,西欧以及北欧诸国的相对贫困率都低于10%以下。由此可见,日本的贫困人口正在逐年增多,且在发达国家中处于贫困问题相对严重的国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女性尤其是单身年轻女性以及单身老年女性群体的相对贫困率较高,每三个单身女性里就有一位年收入低于112万日元(贫困线水平)。65岁以上单身老年女性的相对贫困率竟高达44.6%。
在惊人的数据背后,揭露的不仅仅只是贫困人口数量的问题。日本经济产业省去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当个人年收入达到550万日元之后,再分配所得到的实际收益金额(包括年金、医疗保险、养老、育儿津贴、失业保险金等)其实为负数,也就是说日本年收入550万以上的人,虽然收入可观,但交了高额税金之后,实际上却没能享受到税金所带来的福利。由此可见,日本的中产阶级在目前的税金以及社会福利体系中,也是处于一个可能陷入贫困的状态。
在日本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停滞期里,国企民营化、企业合并统合、特区经济制度等等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使得国内所得转移到企业与政府手中,政府再通过再分配的形式推行社会福利政策。这样一来,中产阶级的负担逐年增加,却无法享受到再分配利益,最终导致没落。一边是逐年扩大的贫困人口,一边是赋税沉重的中间阶层,日本的“贫困问题”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消费税背后的日本
在谈及日本的贫富分化问题时,消费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1989年是冷战宣布结束的一年,也是日本“战后时代”结束的一年,更是日本开始导入消费税的一年,这一年日本的消费税仅为3%。有一些日本经济人士把这一年视为“日本经济衰退”的开始。
研究日本经济发展数据可发现,日本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高度黄金增长期后,所有经济指数于1990年开始突然发生显著变化,到1997年经济发展更停滞不前,彻底跌入通货膨胀社会。这两个年份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原来,1990年的前一年——1989年日本开始导入消费税,1997年日本消费税由3%上涨到5%。
彼时的日本经济,最大引擎依旧是个人消费,占比经济总量60%。但自从1997年消费税导入之后,市场内需萎靡不振,经济突然刹车、停滞不前。此后,日本经济无法再仰仗国内消费市场,转而依赖国际市场,消费税使得日本陷入汇率漩涡。
日本政府在2014年又将消费税由5%提升至了8%,并且计划于2010年左右提升至10%。其导入和提高消费税的初衷是为了给社会福利提供财源,从而给予年轻人更多的信心结婚生子和消费。但从实际效果来说,不仅没有实现最初的目的,反而拖累了国内消费以及整体经济的成长,因而消费税也成为日本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话题。
根据日本国税厅的数据显示,消费税作为一项财政紧缩政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扼杀了日本经济的增长。消费税出台后,赤字公司急剧增加,出现拖欠税款的中小企业高达70%。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堪忧,为了削减成本与开支,许多企业开始聘用雇佣工以取代正式工。而在这些赤字企业中就职的白领因为领不到高额薪水、个人所得减少又引发了消费难的问题,如此一来,陷入了一个通货膨胀的死循环中。换句话说,消费税的引入导致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也拉大了正式工与雇佣工的差距。
此外,消费税的导入不仅导致了中小企业出现赤字问题,金融机构也难逃危机。过去,日本曾被称为“金融机构屹立不倒国”,但正是这样的日本,在1991年到2002年,总共有180家金融机构倒闭。尤其是在1996年6月到2002年3月,共计164起金融机构倒闭事件,这样的局面前所未有,日本开始步入所谓的“收益冻结时代”。从金融机构的倒闭数量来分析,日本似乎比1980年代后半期到1990年代初的美国金融危机情况较为乐观,但是从金融机构整体的利润状况与金融机构数量下降情况来看,其严重性远远超出美国。这场倒闭风波被日本称之为“平成金融危机”。
近几年,日本政府为了拯救日本经济,脱离通货膨胀,开始推行零利率政策。零利率政策使得日本金融市场涌入新的外来资本,此举看似拯救了不少赤字危机的大企业,但其背后带来的危机却不能不提。金融机构依旧堆积著赤字大企业的贷款,导致中小企业借贷越发困难,金融机构又因利率低而盈利难。2016年2月日本银行导入负利率政策,但也未能拯救金融机构于水火之中,日本地方银行有6成以上都处于赤字状态。因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差距只会变得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个人贫富差距扩大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
截止到2017年,日本所持美国国债额高达11.07亿美元,规模堪称世界第一,且在制造业、高新科技行业、服务行业等领域仍具有雄厚的实力和领先的地位。但是日益严重的高龄少子、消费低迷、贫富分化是日本现在亟待解决却又无从下手的一个负的循环链,如果不打破这个循环链,日本经济可以说是很难恢复到往日的荣光。
近年有不少中国经济界人士指出,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不容小觑,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紧缩停滞,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亟需控制。所以,对于日本泡沫经济破碎后的低迷期以及其所带来的以贫富分化为代表的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预判和把握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而如何避免陷入类似日本高龄少子、消费低迷、贫富分化的负循环,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文 本刊特约记者 周曙光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