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香港旅游业要自强非照顾
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只顾接收自由行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规划上却没有充分的配套及安排,后又出现不良商家贱招宰客、消费陷阱、强迫购物等事件,令本香港名誉扫地。
面临寒冬的香港旅游业,似乎迎来了一股暖流。
据港府统计处最新公布,本港3月零售业销货总额按年下跌9.8%,虽然已是连续第13个月下跌,但相比今年1至2月的大跌13.6%,跌势已有收窄跡象。同时,今年五一黄金周的内地游客访港数字也出现回升,入境处数字显示,首日入境内地旅客为20.2万人次,较去年五一首日增加14%,次日则有16.3万内地游客访港,较去年增加6%。这些内地访客中,自由行旅客增近13%,团队签证来港人次则跌约5%。这对一直看淡行情的旅游零售业来说,相信是意外惊喜,但香港旅游业是否就此走出低迷期,现时难以判断,还需更长的时间观察。
面对内地旅游转变,世界旅游业激烈竞争,重振游业要做好本份,自强自立
在旅游产品、景点资源、酒店服务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做好保障消费者权益,重回优质服务、文明待客的取胜之道,强化竞争力。而不是期望通过政策上的照顾使游客数量大幅增加,继续以往过分依赖内地客带来的“快钱”,维持靠人多牟利的模式。只有越快地转型升级,旅游业才能缓减调整阵痛,摆脱当前困境。
本港近期的旅游业和零售业不景气,有目共睹。继2月创下17年最大跌幅之后,3月本港零售总额数据依然无大起色,其中一个主要原因访港旅客跌势未止,3月续跌4.3%,连续10个月下跌,尤其内地访港旅客跌幅达6.9%,引起的相关珠宝首饰、鐘表、电器及摄影器材等产品销售行业成为重灾区。受此影响,过去炙手可热的商场和街道,景况大不如前。
媒体报导,以往人声鼎沸的旺角先达广场,287个铺位有40个空置,空置率约14%,情况为20年以来仅见。现部分铺位月租劲减五成,仍然乏人问津,按市况不排除继续有商铺结业。另外,铺位风向标的中环、尖沙嘴、兰桂坊一带近月出现多个空置地铺。综观不同环节,主打内地豪客以至高档消费的商户,在这一轮调整潮中受挫最重。
面对旅游业、零售业的寒风冷雨,业界焦心急虑
最近旅游界人士要求开放更多自由行城市的呼声此起彼落,更提出“一月五行”、“一签52行”,恢复“一签多行”等各种建议,结果被港府一口拒绝。这并不奇怪,早前正是因为本港有一些极端本土派,不时搞出“驱蝗”、“光复”、“反水货”,肆意谩骂侮辱内地游客,甚至是暴力恐吓,令许多内地旅客对香港望而却步,不少海外旅客也避而远之。
在本港未能实质扩大旅游接待能力之前,若引入更多内地游客,相信仍会有激进人士借此滋事,届时对香港的旅游形象只会是带来进一步打击。同时,五一期间内地游客出现“旺丁不旺财”的变化,亦说明想靠内地豪客来港扫货,以提振旅游零售业,是不合时宜。
香港重振旅游业,寄望于政府照顾,既不切实际,也非长远出路
重振旅游业,关键在于须掌握趋势、练好内功、做出改变,才能在逆境中走出新路。现在旅游业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的不作为导致。
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只顾接收自由行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规划上却没有充分的配套及安排,商铺供应不足、接待能力不够,在推出受旅客欢迎的新景点上无以为继。后又出现不良商家贱招宰客、消费陷阱、旅行团屡遇货不对版,以及恶人赶客等事件,令本港名誉扫地。负面评价剧增,吸引力不再,若再不好好反省和改善待客之道,回归优质服务,在旅游产品、景点资源推陈出新,重树旅游口碑,很难想像是否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能真正赢得四方来客。说到底,港要重振旅游业,靠自强非靠照顾,做好本份最重要。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