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选举,港人期待改变

2016-06-23 13:40评论关闭Views: 88

 

香港选举

虽然现在连距离即将举行的立法会选举亦有一段时间,但很多人的视线却已经更快地集中在翌年的特首选举之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难道立法会选举没有什么瞄头?还是市民太过心急?当中原因相信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论结果的不可预知性,理论上立法会选举亦是充满变数,谁都不敢太过肯定;尤其是在近两年冒出了一些新的政治团体和领袖之后,很多人都期望即将举行的立法会选举会有些新的元素。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就算出现新的参与者,香港在选举政治的整体佈局,不会轻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的激进政治团体或可向传统“泛民”和甚至激进“泛民”造成压力,但那主要还是在整体“泛民”的票源上进行一次内部的再分配而已,而不会是向外拓展选票的支持。由于多年以来“建制派”与“泛民”之间的政治支持度的比例出现突变,而令整个政治生态失去原来的平衡。换句话说,儘管立法会选举热闹、刺激,但它却不是爆发大变局的场地。在立法会选举过程中,无论参选的人物、政党如何针锋相对、激烈辩论,结果恐怕还是“建制”与“反建制”互相制衡,谁也没法以压倒性的姿态取得选举上的胜利。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的立法会选举是一场颇為沉闷的政治竞赛:只是表面上有些变化,但基本上大局来来去去都是老样子。

相比之下,监管特首的投票过程通常都毫不刺激,但却令很多香港市民在主观上抱着希望,期望见到一些改变。现在,就是在这种气氛下,社会各界对明年的特首选举充满好奇。

好奇之一,是关于参选人。在香港,这是一般人口中的“跑马仔”——谁具备条件参与竞逐?谁是否热门人选?长期以来,香港缺乏一个完善的培养政治人才的制度。参与选举及议会工作是渠道之一,但不足之处是有关人士仍然缺乏实际行政工作的经验,日后未必有执政的能力。就目前的情况所见,虽然之前已经成立了政治委任制,有所谓的问责官员,在原来公务员体制之外招揽政治人才,令一些有政党背景的人士可参与特区政府的管治团队,提供了另一渠道令政治人才可争取有关的施政经验,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未足以改变本地政党参与管治的能力。於是,所谓的“跑马仔”,是在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内挑选有潜质的人选。现存行政会议成员又或者问责高官,就是主要的人选供应来源。

好奇之二,究竟有希望成为参选人的人士,将会怎样正式登场?在香港,有一句俗语:“见光死”,意思是一经公开之后,那位人士便可能遇到来自四方八面的攻击,很快便声誉受损,难以继续参与选举。所以,有意角逐特首的人士,必须沉著气,不宜太早公开表明参选,以免“出闸脱脚”(一开始便发生问题),无法完成整个选举过程。

好奇之三,究竟有志参选人士,能否组成班底?这个关于班底的问题,在九七年后成立特区政府以来,一直困扰政府领导层。董建华先生在九七年出任特首时,基本上是单人匹马进入政府,进行具体的政府工作。当时的假设是原来的公务员队伍乃一专业团队,换上领导后照样工作。不多久,发现这是一个相当幼稚的想法:特首与公务员之间的合作,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政治委任制的想法,希望藉此解决当中的矛盾。特首如何组织他的班底,是筹备新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到曾荫权当上特首时,主要是以公务员為班底,所以行政经验便不成问题,只要民望不要明显偏低,争议便不会太大。在曾荫权政府期间,矛盾便在委任副局长和政治助理时爆发,并将整个政府的支持度拖低。所以,如何组成管治班底,是大家注意力之所在。

这个问题放到明年的特首选举,则是关于不同的参选人之间如何各自找寻其忠实的支持者,成为班底的成员。这里有趣的问题是,如前面所提到,香港缺乏政治人才,在组成班底时不可能不考虑高级公务员。所以,无论将来由谁来当特首,公务员在中间都有其角色和影响力。他们未必可以左右大局,但肯定是未来政府领导层的中坚份子。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现届特区政府被视為在组班过程中遇上困难,令其施政受到影响,那麼来届政府又能否提早做好这件工作呢?现实的困难是,如果有两个候选人角逐,哪有那麼多的政治人才来填满两个管治班底?又如果两位候选人均来自“建制派”,那麼两个班底在选举过程中不能避免会出现很多磨擦,令日后执政的政府不易跟另一派精英份子合作。期望选举是一场君子之争,明显只是主观意愿,而往往并非现实。现实是选举过程中的矛盾、恩怨,多年挥之不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团结精英份子、统治阶层其实较想像中更为困难。

现届特首寻求连任,肯定会遇到各方势力的挑战。就算大家如何强调和谐,明年的特首选举都肯定会是一场颇為激烈的竞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构思的政治设计,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些政治场面的出现。就算投票程序本身没有太多竞争成份,在竞选的过程中总要搞出一些火花来。而其中一个爆炸点,正是其中一方的参选人不能太留情面的检讨及总结现届政府的施政;直接的说,特区政府施政不能不面向公眾,儘管毋须面对全面开放的政治竞赛,但亦一样要接受公眾批评。就算两位候选人均来自“建制”,亦一样要经歷这样的政治程序。而在準备选举的过程中,我们将会见到个别政治人物陆陆续续的跟现政府保持距离,作為提升个人政治本钱的手段(以免自己受现届政府民望偏低所累)。各方人马如何部署?跟现届政府保持怎样的关系?这都是未来一年半载裡香港政坛最為有趣的画面。

(作者系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 吕大乐)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Tags: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