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脏”到“灵魂”,中国电动汽车凭什么撼动全球?

2024-06-07 12:35评论关闭Views: 11

 

日本东京北部足立区的加平一带,是著名的汽车销售中心。2023年9月开业的比亚迪足立店,就位于该区域的环七路路南。马路对面,林立着日产、铃木、大众等汽车巨头的专卖店。

店里展出着比亚迪的“海豚”(Dolphin)、Atto 3等多款车型。到6月份,“海豹(SEAL)”也将投放日本市场。未来,比亚迪每年将向日本市场投放1款以上的车型,并计划在2025年将日本的销售网点增至100个。

日本,被公认是全球“最封闭”的汽车市场,其国内众多自有品牌,牢牢占据着绝大多数市场份额。韩国第一汽车巨头现代汽车,2000年雄心勃勃进军日本,经过9年惨淡经营,2009年铩羽而归,全面退出日本市场。

2022年,现代汽车再次涉足日本市场,并且只销售电动汽车。这次,遇到的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日本本土汽车,而是中国的比亚迪。

在2023年度的“日本风云电动车大赏”评选中,比亚迪“海豚”力压现代Kona拿下冠军,比亚迪另一款Atto 3则名列第三。日本业界认为,比亚迪的胜出,得益于完备的驾驶辅助功能和高性价比。比亚迪价格比日本国产电动汽车便宜,而且电池续航、车展智能显示屏、安全装置等都有卓越表现。

2023年日本进口电动汽车(EV)销量同比增长60%,达到22890辆,首次超过2万辆。2023年1月进驻日本市场的比亚迪,销量为1446辆。

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售出767辆,相比去年同期252辆,超过了3倍,已超过去年全年销量的一半。早一年进入日本的现代,一季度销量255辆,不到比亚迪的三分之一。

而现代KONA搭载的电池组,是由宁德时代生产的。这也有力说明了,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突出地位。

 

 

1930看美国,1980看日本,2020看中国
“1930看美国,1980看日本,2020看中国。”一句简略的话,浓缩了近百年来的世界汽车业变迁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汽车从引技、合资、代工,从产业链的低端,如今凭借抢占布局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实现了自主研发的“完美逆袭”,由“跟跑者”跻身“领跑者”行列。

今年的北京车展,直观说明了一切。比亚迪、小米、蔚小理等中国品牌展台,人潮汹涌,让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的展台黯然失色。德国媒体感叹:“曾经高高在上的德国车企,如今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时间,进口货曾享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大众、宝马、奔驰,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以及现代、起亚、雪佛兰,纷纷在中国攻城略地。如今,则逐渐走下神坛。

“不是洋货买不起,国货更有性价比。”2023年,完全自主品牌的汽车,市场占比首次过半,超过合资车和进口车的总额。德系车、日系车、美系车的占比分别降至20.4%、17%、7.9%,韩系车、法系车已近乎忽略不计。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美欧将贸易战矛头指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美国给中国扣上了“产能过剩”“低价倾销”等大帽子。布林肯与耶伦,喋喋不休絮叨着中国“产能过剩”的叙事。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是否征收惩罚性关税发起调查。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339.2万辆,同比增长26.4%。

而电动汽车(EV)、锂电池、光伏产品被称为中国外贸“新三样”。2023年,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打通从“心脏”到“灵魂”的生态圈

 

2023全球电动汽车销量TOP10的企业中,6家是中企,包括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理想、长安、吉利。比亚迪继续一骑绝尘,稳居全球电动汽车头把交椅。2023年去年销量288万辆,比亚军特斯拉多100多万辆,全球市场占比突破20%。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中国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在产业链每个环节、生态圈的每个要素,都有重量级选手。

在被称为“21世纪汽油”的车载电池领域,仅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就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

宁德时代今年4月则推出了一款新型磷酸铁锂电池,一次充电可以实现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并实现充电10分钟补能600公里,真正实现“1秒1公里”的超级补能速度。这是全球首款具有如此卓越性能的电池。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第一大厂商,宁德时代在全球市场占据40%的份额。

比亚迪崛起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头部企业,得益于动力电池、混合动力、电子智能等三大核心技术的有力支撑。

譬如,比亚迪全场景智能领航(NOA)功能,根据车载导航设定的路线实现辅助自动驾驶、辅助自动并线、辅助自动加速、超车等动作。易四方技术平台,真正实现四个电机独立驱动、整车深度融合感知,让车辆具备超强的车身姿态调整能力,丝滑实现停车。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小米董事长雷军则认为:“智能化是汽车的灵魂。”智能电动汽车已逐渐进入到生态层面的竞争。AI、大数据、云计算,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力。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今年3月28日下线,今年计划交付10万辆。

小米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级物联网平台,已连接了超过6.55亿台智能设备。小米汽车可以无缝接入小米的智能生态系统,实现人、车、家的全生态跨端互联,用户可以对手机、家电和汽车等智能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而借助在智能座舱、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领域的投资,小米汽车打通了核心技术与供应链的融合。

中国电动汽车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诸多核心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为产品提供了竞争优势,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的革命性创新。

 

 

日本车企巨头联姻中国“大厂”
多年来,中国车企一直从外国车企学习和引进内燃机汽车相关技术。但随着汽车向EV转型,中企在汽车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深度改变着美、日、欧车企把持了一个世纪的汽车行业版图。

“手机大厂”“互联网大厂”之后,“EV大厂”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标签。中国电动汽车带有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基因。不仅小米、百度、华为等IT企业亲自进场造车,而且“手机大厂”“互联网大厂”与“EV大厂”的联手融合,也令电动汽车发展如虎添翼。

与美国高喊打压不同,日本车企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选择了与中国企业的联姻合作。

4月25日,丰田正式宣布将与腾讯集团开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腾讯的AI大模型、云技术、大数据,改进电动汽车品质和服务,更好地对接客户需求。

同一天,日产汽车透露,已与另一家中国互联网百度签署备忘录,将把百度的AI技术应用于车室空间的设计及服务等。日产社长内田诚表示,切身感受中国市场变化的速度,特别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飞速发展。

本田则在4月中旬宣布,计划今年底发售的EV新品牌“烨系列”,将采用华为的车载显示器、宁德时代的电池,以及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等。

中国的EV迅速普及,在中国企业的攻势下,丰田的中国销售陷于苦战。丰田将在对新一代汽车至关重要的车载软件领域,与中国企业合作,提高开发速度。

中国是丰田、本田、日产三大巨头的重要市场,如今遭到中国民族品牌的巨大挑战。过去新车的开发周期为3至5年,而中国企业将其缩短到2年左右,不断地向市场投放新车。

相比之下,日本车企的开发能力处于劣势。丰田原本正在自主开发车载操作系统“Arene”,但要到2025年才能安装到部分车型上,为缩短开发时间,丰田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

 

 

德国商业天团不认同“产能过剩”

 

国际知名研究公司Rystad Energy预测,2024年全球预计销售1750万辆电动汽车,中国将占1150万辆,占比高达65%。

关于美欧指责的所谓“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多次重申,这不是中国政府补贴的产物,而是全球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充分竞争的结果。主要是因为相关产业布局较早,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形成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同时依托国内强大产业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等,形成了综合竞争优势。

彭博社的分析也指出,中国大多数电动汽车出口商,产能利用率处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电动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远低于德、日、韩等国,价格也符合市场规律,根本不存在倾销问题。

相比“经济耐用”的日系车、贴上“速度与激情”标签的美系车,以大众、宝马、梅赛德斯·奔驰为代表的德系车,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被视为品质和品味的象征。

如今,德国车同样感受到来自中国车企的压力,对于2024年的北京车展,德媒形容:“中国不再让梅赛德斯或宝马来定调。”

与日本车企类似,德国车企也选择务实路线。就在北京车展前夕,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商业天团”访华,宝马、奔驰老板均随行。

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长期拥有最畅销汽车品牌的头衔,但在2023年被比亚迪取代。今年,大众宣布再向中国投资25亿欧元,扩大在安徽合肥的生产和创新中心。去年,大众收购了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的少数股份。

此举通过“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加速和发展更多的本地化业务。这与美欧所谓“去中国化”、“去风险”截然相反。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高翔指出,德国生产的汽车四分之三是用于出口,而中国汽车大部分供应本土市场,用于出口的只有六分之一,出口业务仍有扩大的空间。

德国交通部长沃尔克·维辛也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调查。他认为,这种保护主义会引发连锁反应,严重损害德国经济,应该做的是确保德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具有竞争力。”

 
美日当年“汽车战”,日本车凭节能胜出

 

对于当前美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指摘打压,日本并不陌生。从196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美国发动了多轮贸易战,先后经历了纺织品战、钢铁战、彩电战,而汽车战是最激烈的一场。

日本汽车进军美国起初并不顺利。1957年,丰田开始打入美国。但到1959年底,总共只卖出了287辆小轿车,1960年不得不暂停向美国出口。美国人习惯了在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上轰鸣着大排量汽车,对日系车不买账。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成为分水岭。油价上涨,加剧美国通胀、失业、经济衰退。小巧、省油、小排量、经济适用的日系车,优势凸显,销量不断攀升。然而美国汽车业,认为油价上涨是暂时的,并没有因此对产品线进行调整。

随之而来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汽油价格继续飙升。当年美国汽车产量降至不到1200万辆。美系车三强福特、通用、克莱斯勒都出现巨大亏损。而日系车共在美国销售了240万辆,市场份额超过了20%。丰田在美国的市占率在1965年只有0.1%,到了1980年跃升到6.2%。

美国人形容这是“又一次珍珠港事件”。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第一次超过美国,夺走了“汽车王国”的桂冠。

美国开始频频向日本施压。1981年5月美日峰会上,日本提出三年内限制对美汽车出口,但庞大的市场需求并未减少。日本的做法是,汽车厂家赴美投资,通用跟丰田、铃木联合,并与本田公司签订了发动机供销协议,福特与马自达合资,克莱斯勒与三菱携手。借此,日企保住了在美国市场的蛋糕。

但与此同时,日本把高档车留在日本国内生产,中低价车款移至美国生产,推动了国内制造业的提质升级,成为最大赢家。

 

 

 

新“汽车王国”全球布局

 

如今,中国又接过了“汽车王国”的桂冠。而中国车企也纷纷将国际化列为重大战略。以吉利汽车为例,收购沃尔沃,控股宝腾、路特斯,参股阿斯顿·马丁,又成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的大股东,目标直指为全球化车企,同时也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

由吉利与沃尔沃联合控股的极星汽车,已经在美国工厂完成电动汽车首批生产测试,部分产能将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以出口欧洲市场。

中国电动汽车加速向东南亚、中亚、中东、欧洲、澳洲进军。泰国是东南亚市场最大的汽车市场,比亚迪自2022年11月进入泰国以来,一年时间在当地EV市场份额提高到50%以上。

广汽、长安随后也大举进军。泰国EV市场,中国车企已占到近90%的市场份额。除了销售外,中国车企同时布局海外生产体系。广汽将以泰国为中心,在东南亚、亚太、欧洲等地扩大销售和生产。长安汽车也将于2025年在泰国投产。

乘风破浪的中国汽车,成为搏击全球市场的弄潮儿,也挺立潮头,经受着大浪淘沙的冲击和挑战。

 
作者:马浩亮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