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盛衰的虚与实

2024-08-29 10:03评论关闭Views: 17

shiqiping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大陆多个省市陆续发布“过紧日子”规定,显示不少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债务繁重的情况日益明显。中国今年全国两会报告中提到“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精打细算”,看来各地方政府都在陆续落实响应之中。

苏州7月初印发的《苏州市深化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10条措施》,就涵盖了节省开支、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分享、节能减排等方面。例如要求党政机关原则上不得新增租用办公用房;公务车使用年限未达到10年、行驶里程未达到10万公里不予更新。

回顾今年以来,已有陕西、安徽、湖南、内蒙古、北京相继发布节约政策文件,例如安徽要求推行无纸化办公,开会不发笔,领导干部参加会议不带助理,空调温度冬季不高于20度,夏季不低于26度等。

公务部门之外,企业部门经营处境普遍也不理想。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1-2023年,中金公司员工人均薪酬由116.42万元下降至70.04万元,降幅高达39%。不仅如此,这个在中国大陆被视为高薪代表的企业,据媒体报道,拟自2024-2026年削减三分之一境内投行员工,每年减员13%。

近一、两年,中国大陆的经济遭遇到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45年来最大的不景气,这是不争的事实。五六十岁以下的职工,很多都难以想象会有这样的遭遇,因为打从他们进入职场以来,中国经济不但发展快速,而且总的来讲都是持续向上的。尽管中国当前还有5%上下的经济增长率,在全球范围内仍是相当出色的,但跟过往平均至少7%、8%的中高增长甚至更早前的动辄10%或更高的增长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更关键的是短期内根本看不出有好转的可能。

中国经济该怎么看?究竟还有多大增长潜力?中长期看,是否就沿当前趋势持续下行下去?我们的看法还是相对审慎乐观的,因为这一波中国经济的持续走缓,实在是因为若干特殊的因素或状况导致的结果。

首先,当然是持续三年的疫情效应,无须赘言。

其次,是中美之间的经贸战争。从2018年迄今,美方打击力道越来越强,但效果却越来越小,特别是美国最有自信的金融战与科技战,似乎也未能占到上风,尤其是后者,还有可能出现美方最不乐见的倒逼效果。

最值得关注而且必须看到的是,中国这一轮经济的下行,极大程度上,是中国必须对早前的偏差进行矫正的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特别指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大力道且持续至今仍在进行的反腐。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之时,中国大陆的腐败已严重到再不整治就会亡党亡国的地步,不坚决反腐,无以言深化改革,更遑论伟大复兴。这次反腐力道之强,打击面之广,持续之久,堪称空前,但也正因为如此,必然在消费、投资等需求方面出现紧缩效应,甚至也会影响到公务人员的士气。

第二方面的矫正是环境生态的整治。由于缺乏经验,中国大陆在发展初期,一味追逐快速增长而忽略了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污染问题一度相当严重,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之后大力整顿,效果显著。就经济增长的逻辑而言,环境破坏时期,企业规避环保成本,有利于强化出口竞争力,拉动增长;反之,在强化环保时期,企业不能规避环保成本,从而降低出口竞争力,拖累增长。换言之,中国以往高速增长时期,有相当一部分的增长其实是“虚的”或是“不健康的”,现在进行必要的矫正,自然会影响到原有的增长速度。

第三个方面与矫正2008年为了因应世纪金融海啸而采取的过度扩张政策有关,该等政策虽然稳住了当时较高的增长率(一样其实也有不少“虚”或“不健康”的部分),却产生了产能过剩、楼市泡沫和金融杠杆过高等后遗症,习近平总书记上台后,不得不采取“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加以矫正,“三去”的紧缩效应,自然也是近年增长趋弱的主因之一。

剖析及了解了这些中国经济增长的虚与实之后,就能明白当前空前偏低的增长事出有因,但不足为虑。长期看,中国的基建完善,教育体制扎实,社会秩序安定,政府功能运作无碍,再加上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及科技潜力的厚积薄发,假以时日,必将走出当前的增长低潮,这即是我认为中国大陆经济前景可以审慎乐观的理据。

作者:石齐平 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