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香港的稳定与发展
香港问题不是香港问题,而是中国问题。当然,一国两制赋予香港内部自治。但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城市,也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桥梁。一国两制的香港自治并不是自绝于国家之外,反而与内地有各种各样的渠道相通,相互融合。
香港金融中心和经济出问题,必然打击内地,各种意识形态与政治斗争也会利用香港与内地的渠道进行。除非中央政府放弃香港,封锁内地与香港的连接,两地的关联不绝,而封锁本身的代价巨大。
因此,中央政府在香港不能放任不理,当然也不能取消一国两制,在国家利益的大前提下,怎样取得平衡,正考验中央政府的能力和政治智慧。
一是坚决守卫国家安全。香港长期是中国不公开的外交谈判的场所,存在着不同的渠道。这些都涉及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开放与香港以一国两制方式回归都不会将之转变。中央政府仍应保持香港这方面的功能作用,甚至进一步将之发挥。相关的保卫、保障便需加强,特别是网络(包括电信)的安全。今后中国与美国的矛盾因中国的复兴、美国世界霸权没落只会恶化。中美角力便难免在香港进行。英国经营香港百年,基础深厚,有助于美国争取香港转变为对华施压的桥头堡。2014年占中行动明显是按美国顏色革命的标准模式推行,在中央政府的坚持反对下失败了,却不代表美国会放弃在香港的各种政治举措。
港独声势在政治组织与媒体的协同推动下正在大增,指向2016年9月的立法会选举与2017年特首选举,目标是争夺香港特区的治权。即使未必可以成功,至少可扩大现时对香港立法行政机关的瘫痪作用,破坏香港的发展,以此来打击中国的政治与经济。这背后不可能看不到美国的干预与企图。于是香港的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便已变成中美角力的筹码。也因此,香港的稳定与发展便不单关乎香港一地,也涉及中国的国家发展、国家安全。
美国围堵中国,一是军事;二是在中国内部进行和平演变。例如苏联崩溃前后借助哥尔巴乔夫及叶利钦集团的做法,也包含顏色革命。在中国的边陲,过去是藏独,其后是台独,今天是港独。其中台独倾向者已成功夺取台湾政权,不过仍在争持之间。藏独已后继缺力,港独则从台独衍生出来,形成对中国新的压力、新的牵制。从这个大局来看,香港的港独思潮、行为与组织,便不是什麼言论自由、集社自由,而关乎中国国家安全。
在政治以外,中国的金融与香港结合紧密。一方面是地下金融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外汇管制缺口,也是资金非法进出国境的主渠道,其中主要是资金外逃。香港也因此变成中国内地非法资金洗钱的场所。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是以香港作为主要试验地,形成中国境外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在岸人民币市场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存在着各种连接。此所以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国际金融资本可借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投机活动来衝击人民币汇率,并借此牵动更多的资金外流。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涉及的便不只是金融风险,而是国家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上升至国家安全层次。
坚决捍卫国家安全便是:卫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防止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资本的衝击;
打击香港的港独组织与行为,採取法律手段对之禁制。并且在舆论上批评港独思想的错误;支持香港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稳定。以此促进香港进一步发展,抵消各种破坏发展的行为与企图。
二是促进香港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以此来推动香港社会的整体进步。
自由行的作用有限,中央政府应推动的是珠三角消费市场的一体化,首先是深圳与香港消费市场的同城化。方法是恢复深圳永久居民来港的一签多行,并将之扩大范围。作用是用香港的消费市场迫使深圳零售行业在竞争下改善,特别是食物安全与產品安全方面。一签多行的消费模式不同于自由行,不会是土豪式的购买奢侈品,而是日用品的消费。在港的许多行业都会受惠,也不会集中于某些区,影响将会更广泛,受益者眾,可补充整体消费乏力的问题。这样的政策目的是扩大消费,制造基层就业,以此来形成经济良性循环,稳定社会,属治标即时见效之法。
经济结构转型来创造新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点,这属治本之法,主要有几点;
一是科研发展。现时的经济发展,无论制造业与服务都是科技带动。香港的科研落后,支出只占GDP的0.8%,远低于深圳。因此在基础设施、服务业等缺乏科研的积极影响。中央政府可借用本身力量来改变香港科研落后的现象。方法是搬迁内地研究所,实验室到香港,集中与服务业有关的科研,例如通信、医疗。以此与本地的院校、医疗机构与企业合作,发展出科研推动的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业的升级转型。香港并可与深圳和广州跨境合作。
二是开放人才来港,发挥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央政府可督促特区政府开啟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大学奬学金只是一个小政策,更大的政策应该是建立优才免签证来港学习、工作和创业的机制。对个别规模小的国家,如格鲁吉亚,更可协议双边的免签证旅游的安排。
三是深化香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积极引进一带一路国家的银行、金融机构来港设立分行和办事处。并可与广东省自由贸易区,特别是前海合作,形成跨境金融平台。
文:陈文鸿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评论已关闭